百科经验 > 娱乐 > 正文

​又好看又难看,这片到底在发什么癫?

2024-04-12 04:48 来源:网络 点击:

又好看又难看,这片到底在发什么癫?

看完国内首部反传销主题的电影《草木人间》。

心情复杂,一言难尽。

电影算不算成功不好说。

但,它一定能成功地获得褒贬不一的口碑。

最强烈的感受是太割裂了。

你敢信一部电影可以被清晰明确地掰成前中后,脚踏商业片和文艺片不同的 style?

电影前后和中段的画面、风格、情绪如同这两幅海报。

一冷一暖,一静一动。

首尾两段延续了顾晓刚导演诗意山水的影像风格和细腻深沉情感表达,中间段则是反传销商业爽片视感。

单看都是有水准的。

但放在一起有一种 " 字不成句,句不成篇 " 的矛盾感。

融合?不存在的。

处理之差,说缝合也不为过。

不光是画风不统一,故事内在逻辑也是有缺失的。

所以别甩锅宣传端狂吹 " 反传销 " 主题了," 货不对版 " 的吐槽不至于让豆瓣评分一降再降。

最大的问题出在电影本身。

下面咱就对齐一下颗粒度,敞开聊聊这些问题。

看完再决定去不去影院捧场。

《草木人间》

看过《春江水暖》的人应该了解,顾晓刚是为数不多拍文艺片但不文艺癌的中国导演。

原本就不爱讳莫如深的表达,这次显然更贴近观众了。

虽然符号隐喻和作者表达处处可见,但故事性才是绝对的主导。

导演将镜头对准了一对异乡漂泊的母子——吴苔花(蒋勤勤 饰)和她的儿子何目莲(吴磊 饰)。

讲述了他们在丈夫 / 父亲缺失的情况下如何寻找生活的出路,并在边缘化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完成精神上的独立。

开篇茶园静谧,山林如睡。

随着一声 " 茶发芽 ",苔花喊醒了山也打破了原本的平静。

苔花询问目莲对钱叔的看法,暗示丈夫离去十年,想要重新成家。

她和茶园姐妹谈话更是透露了丈夫的性取向。

而不了解真相的目莲显然是抗拒的。

他一边丝毫不给钱叔示好的空间,一边为了找到失联十年的父亲独闯杭州。

另一边,钱叔母亲当面掏钱赶人,话里话外践踏苔花,认为她配不上跟自己儿子。

与之映衬的是一系列隐喻和象征。

比如前后出现了两次的茶虫。

它首先象征的是苔花本身,和 " 蝴蝶国际 " 这个概念连在一起看就更明显了。

茶虫就是茶虫,成不了蝴蝶,苔花就是苔花,那些所谓的成功不过是庄周迷梦。

其次虫身蠕动的形态对应着苔花内心隐秘涌动的欲望。

茶虫的第一次出现在苔花和老钱约会之后,她正憧憬着嫁给老钱开启幸福新生活。

这里的欲望显然是情欲。

茶虫的第二次出现在酒店包间里,近似疯癫的吴苔花正满心期待自己成功上总拿到 1080 万。

这里的欲望是权欲。

不过美梦很快破灭了。

当她颤颤巍巍肢体扭曲地拿住茶虫欣赏时。

窗外,同入传销的好朋友从大楼一跃而下。

吴苔花因无法面对悲惨的现实而精神崩溃,其状态仿佛被抽走了灵魂。

另一个与她相关的意向符号是老虎。

老虎的出现彻底惊醒了陷入混沌的苔花。

面对巨大的威胁,她嘶吼着咆哮着,最终驱离了老虎。

这里既可以看做母性爆发救子心切,也可以理解为苔花的自救。

即直面内心的欲念最终获得重生。

再看和目莲关联紧密的意象——树。

电影开篇就交代了 " 人在树在,人死砍树 " 的风俗。

父亲的树是目莲仰望的树守护的树。

中间为了救母目莲卧底 " 蝴蝶国际 "。

在传销头子的洗脑逼问中,他涂黑了父亲的名字,并在想象里砍掉了父亲的树。

后面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目莲带着母亲回到故乡,希望借助自然唤醒神志不清的母亲。

他们路过了父亲斜倒的树,他没有停,最后背着母亲来到了自己的树下。

接着镜头上摇,我们看到目莲的树此刻已成长为参天大树。

影片结尾目莲在一个寺庙偶然被告知有近期见过父亲的人在,但在僧人找人时,他却将眼光落向了别处。

这也佐证了目莲完成 " 弑父 ",在精神上彻底独立。

除此之外,值得探讨的还有 " 目莲 " 这个名字。

典故 " 目莲救母 ",最早见于《佛说盂兰盆经》。

传说目莲的母亲青提夫人吝啬贪焚,死后入了饿鬼道。目莲成道后以神通力运饭给母亲吃,不料刚进嘴便化为火炭。目莲于七月十五日建盂兰盆会,借十方僧众之力让母亲吃饱,吃饱后母亲得以进入天堂。

影片中目莲想尽一切办法奋力解救被骗入传销组织的母亲苔花。

两个故事的一致性显然落在 " 救 " 的行动上。

但核心思想其实是相悖的。

典故里的救是 " 他救 ",电影里的救更强调 " 自救 "。

前者母亲完全依附于儿子,后者却是 " 去依附 ",不管是母亲还是儿子都找到了独立的自我。

哪怕学《燃动》看到熊就顿悟的那一套,也要自己顿悟。

再看母亲的名字 " 苔花 ",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 原本是赞扬小人物的坚韧不屈积极向上。

鼓励渺小如苔花的普通人绽放出自己的风采。

可影片里,让苔花陷入难以实现自我的命运悲剧的正是那股 " 不可认命 " 韧劲。

洞悉人性,利用人性。

难怪导演把传销拍得那么写实那么震撼。

首先是传销全套运作模式 。

来去自由的演讲话术,利用亲朋好友的信任杀熟式拉新,推销虚假包装的商品层层圈钱," 低成本,高收益 " 的财富神话。

一切被包裹到海啸般的情绪中,钻进参与者空虚疲惫的身体里。

特别是何目莲加入传销之后的场面,各种仪式堪比尊者上线洗脑。

满满邪教感。

充分展现了传销本质是一场心理游戏,和智商不沾边。

敲响了观众心里的第一声警钟。

最绝的是,影片还对传销做了向外的延伸。

比如,为了卖产品撒谎立人设顶多是营销,算不上传销。

再比如,目莲在老人保健中心上班,目睹缺乏儿女关心的老人被哄骗购买高价保健品。

第二声警钟——提醒观众,传销就在我们身边。

让人痛感上身还有影片对误入传销的普通人的刻画。

他们是找工作被拒的大学毕业生、癌症病人、宝妈、农村妇女 ......

看着这些本就不幸的人失意的人一边把血汗钱扔进黑洞,一边哭泣着高呼着感谢坏人。

实在是熬心!

更可怕的是,深陷泥潭的人即使知道自己被骗也不愿意抽身。

因为接受自己被骗等于接受一个比之前更失败的人生。

没有钱,没有爱,没有尊重。

电影表现传销的切入点对应着警察的台词——法律这个事情,能够修补社会的漏洞,却无法修补人性的漏洞!

这也是第三声警钟。

实话实说,传销部分导演处理得很好。

但受害者就是受害者。

一路激昂,满腔热血地揭露完传销的黑暗和残酷之后。

影片最后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净化欲望,自我救赎。

什么狗屁逻辑?

当然传销窝点最后是被端了,不过是几句旁白匆匆交代。

如此避重就轻的表达不但让观众 " 惩恶扬善 " 的情绪得不到满足,还造成了叙事上的破碎。

感觉传销部分结束的非常突然,有种时长到了,必须安排好朋友跳楼来终结苔花的幻梦。

于是乎,所谓的 " 目莲救母 " 新编匮乏到目莲只会大喊 " 你遭人骗了,妈!"。

所谓卧底,不过是带着悲天悯人的神性清醒着陪妈妈沉浸式体验传销玩法。

他那支但凡传销头子翻包补个口红就能发现的取证录音笔,更是可笑到无足轻重。

直白点说,从传销解套全靠组织内部高层内讧。

因此越是读懂这部电影,越会发现它不是一个文艺包装下直击现实痛点的警示教育片。

反而是以反传销做噱头的文艺片。

可,文艺片也不是什么遮羞布。

如果一部电影的可看性只有演员的表演和那些本该是锦上添花的意向符号。

未免太拉了。